发布时间:2023-06-29浏览次数:340
中新网新疆阿拉尔9月24日电 (记者 戚亚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2023年农民丰收节暨食品加工产业推介会,23日在第一师阿拉尔市12团塔南镇举办。
23日,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2023年农民丰收节暨食品加工产业推介会举办。新疆兵团第一师融媒体中心供图
活动现场,各个特色农产品展位前很是热闹,红枣香梨、稻米南瓜、龙虾鱼蟹、大型农机等纷纷“亮相”,职工群众齐聚于此,品美食、庆丰收,充分展示第一师阿拉尔市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在食品加工产业推介会上,第一师阿拉尔市及相关团镇对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进行现场推介,20个食品精深加工产业与农业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
20个项目集中签约。新疆兵团第一师融媒体中心供图
第一师阿拉尔市位于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流域的冲击平原上,是塔里木河起源地、三五九旅传承地,师部驻地阿拉尔市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近1100公里。
民众展示丰收的红枣。戚亚平摄
一首旋律优美、婉转动听的歌曲《南泥湾》,让昔日八路军三五九旅这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能战斗、能生产”的事迹家喻户晓。“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王震将军对现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历史沿革最生动、最形象的概括。这也让第一师阿拉尔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三五九旅传承地。
各类苹果亮相。戚亚平 摄
据悉,今年恰逢第一师成立70周年之际,70年来,功勋卓著的三五九旅及其传人在塔里木河上游两岸屯垦戍边,将戈壁荒滩变成万亩良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火红的辣椒预示着日子越过越红火。戚亚平 摄
近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聚力稳粮优棉强果兴畜创特色,建成了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新疆兵团最大的特色林果业基地和新疆优质奶源基地、全国棉花期货交割库、全国第二大和新疆首家红枣交割库,棉花、林果总产稳居新疆兵团前列,冬小麦示范田创南疆小麦单产新纪录,苹果、核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活动现场,瓜果齐聚。戚亚平 摄
如今,第一师阿拉尔市初步形成了乳制品、食用油、生物蛋白、浓缩果汁、白酒饮料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先后获批创建国家级红枣产业集群、国家级生猪产业集群、兵团级苹果产业集群建设,荣获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示范县。农业越来越强,连队越来越美,职工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
第一师阿拉尔市10团昌安镇种植的2万亩谷子迎来丰收季。戚亚平 摄
此次活动还为粮油高产团镇颁发2023年第一师阿拉尔市粮食种植突出贡献奖;为6家2023年被认定为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颁发奖牌;为国家苹果农业产业强镇、新疆兵团红枣农业产业强镇、新疆兵团吊干杏农业产业强镇颁发奖牌;为2023年夏粮高产创建先进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完)
深港进出船舶实现“一次引航”,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互联网访问跨境数据流动试点顺利推进,深港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实现互联互通,深圳涉外涉港澳司法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深圳着力强化大湾区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功能和极点带动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跑出了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度”。
“4年来,深圳不断完善大湾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各项工作实行台账化管理、节点式推进、项目化实施,取得良好成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浚介绍,目前,深圳已印发推进大湾区建设任务清单,合计52项重点任务、93项具体事项。为务实推进深港澳合作,深港合作专班任务清单已全面启动,涵盖科技创新、口岸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19个专班75项任务,深澳合作专班机制及任务清单正在加快设立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等在内的一批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厚积成势。
历经多年发展,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合作区已建成为大湾区“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表示,前海在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前海模式”。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5项,7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以来,《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创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等各项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深港融合发展画出了更大的“同心圆”,全面深化规则机制“软联通”,促进深港青年“心联通”。
“大湾区的建设,促进了国内外高端人才的有效聚集。人才的聚集,带来了更多探索和开拓的机遇。大湾区在源头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和资金链赋能、市场承接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也为研究院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机土壤和高效路径。”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介绍,自2020年5月研究院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来,已逐步形成了以重点科研项目为牵引的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覆盖材料科学、生物科技、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并设立了蓝海湾孵化港、持续进修学院,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立项225个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香港高校累计在深设立88个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孵化260多家科技企业。
随着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深圳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去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全口径工业增加值首次居全国城市“双第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王浚表示,作为国际创新型城市,深圳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新兴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并于去年6月起实施“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致力于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如今,大湾区互联互通更加便利老百姓生活,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正在形成。今年4月,粤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了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在内的110项三地通行“湾区标准”。目前,广深“双城联动”发展的7个领域33项合作任务正有序落地,这也将进一步强化深圳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