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9浏览次数:935
中新网西宁9月24日电 题:青海农特产品进江苏高校 西北味满足金陵味蕾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牦牛肉、青稞、藜麦、枸杞、沙棘……青海四十多种农特产品,逐渐进入江苏高校,令当地师生耳目一新。
9月,开学季。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的部门负责人杨萌萌,一直辗转江苏各大高校,忙着为青海农特产品专柜铺货。
图为民众在“青海农特产品进江苏高校”专柜挑选青海特产。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供图
“我们现在已进驻12所高校,预计本月完成15所-20所,”今年,杨萌萌定了一个小目标,完成20所-30所高校专柜的进驻。
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副领队、青海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胡宏表示,“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科教大省,为响应国家推动消费帮扶号召,大力宣传推介青海特色产品,帮助青海农牧民增收致富,青海省乡村振兴局、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联合江苏省教育厅,共同开展‘青海农特产品进江苏高校’活动。”
胡宏介绍,自江苏省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帮扶青海省以来,江苏省教育厅立足“青海教育所需、江苏教育所能”,在挂职干部和支教教师选派、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和教育项目投入等方面,助力青海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年,苏青两省教育部门签订了“十四五”教育支援帮扶工作协议书,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方位帮扶青海,为提升青海教育改革发展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南京中超百货有限公司深耕超市零售业近20年,在江苏省内各大高校设有多个直营店,中超华诚是江苏最大规模的高校连锁超市之一。
不久前,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与南京中超百货超市有限公司就推进“青海农特产品进江苏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杨萌萌说,“我们希望以中超华诚为载体,依托中超华诚的高校市场要素资源,设立青海农特产品专柜,助力青海农特产品在江苏各大高校市场销售。”
从西北味道到江苏风味,杨萌萌说,“前期我们完成铺货后,还会通过市场调研,不断补充新的货源,满足当地师生的味蕾。”
“我们在南京邮电大学铺货的时候,牛肉干还没有上架,超市的店员已经来了兴趣。”杨萌萌介绍,“大家看到青海农特产品进入高校,店员自己纷纷抢购。”
杨萌萌意识到,“这说明大家对来自青藏高原的农特产品,充满新鲜感,尝过后还有复购意愿。”
“每次参加展会,我们的产品都比较受欢迎。”青海紫博凯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珍说,该公司主打青稞、燕麦麦片和沙棘、枸杞果膏,“麦片对于一些人群,很有吸引力,而果膏营养丰富。”
“以前,我们主要在青海销售,但在外地销量并不大,我们也一直在开拓,”张永珍对自己公司选用青海高原特色资源而生产的产品颇具信心,“现在我们的产品随着‘青海农特产品进江苏高校’,成功进入江苏高校的超市,希望通过进一步推广,有好的市场反馈。”(完)
中新网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 高凯)由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十月少年文学》杂志承办的首届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创作论坛日前在十月文学院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等汇聚一堂,围绕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的创作,文学与科普、影视的融合发展等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首届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创作论坛在京举办。岳双俊摄
作为论坛的主持人,《十月少年文学》副主编冷林蔚介绍了举办此次论坛的背景,她表示,“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的作品逐步涌现,更多作家开始主动讲述生态环境保护的感人故事,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特别在今年的第10期推出自然与生态专号,并且举办本次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创作论坛,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儿童文学领域的生态文明主题创作,加强儿童文学与科普、影视、环保等各个领域的互动交流。”
曾以生态散文集《好想长成一棵树》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家湘女,结合几十年来在云南的生活经历和自然生态主题的文学创作,谈了自己的心得,她认为自然生态主题的儿童文学写作,是作家试图在自然生态与人类环境之间寻找文学平衡。对自然生命的书写,不是孤立或外在地去表现个体,而是要深入地探索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系,既直面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又要找到心灵与大自然的融合点。
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徐鲁曾创作过《追寻》《江南草木小札》等生态文学作品,他认为,生态文学需要创作者有一种为天地立心、替万物代言的担当精神;需要秉持一种“大地伦理”和“野性原则”,而不是简单地以“人类道德”和“人性原则”来观察和描写自然万物;生态文学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是对现实生活观察、发现与思考的结果,而不能仅仅依靠想象和幻想去创作。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文学评论家纳杨认为,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是有着天然渊源的,生态文学创作已成为儿童文学主题创作中的一个新的热点。纳杨对近几年的一些重点作品作了综述,并指出生态文学应该是生态为主题,又不局限于环境保护等内容,不着痕迹地书写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相处,才是高级的生态文学。
诗人、评论家、深圳艺文儿童文学院执行院长周瑟瑟多年来一直在文学教育实践中实施着自己的生态观,深圳的小十月文学基地就落地在艺文儿童文学院。周瑟瑟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阅读与写作,是人类阅读与文学的理想境界,作家与编辑、读者与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曾经拍摄过《自然北京》《黄河安澜》等多部自然人文纪录片的导演沈鹏飞认为,近年来社会和大众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创作空间。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最核心的创作方法就是“观察、发现、感受”,而任何与自然有关的创作,都应该敬畏自然。
当日下午,主办方邀请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奚志农为本次论坛的与会嘉宾做了一场题为《影像保护自然——从爱鸟少年到野生动物摄影师》的精彩分享。作为一位几十年来一直行走在荒野、专职观察和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奚志农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和创作历程,以及这些年他所感受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完)